HOME> 孕產百科> 孕前調養>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陳訓徹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陳訓徹

在大家眼中,陳訓徹醫師是乳房外科的權威,這位權威平常話不多,卻總能用淺顯易懂的內容,耐心的與患者溝通,更特別的是,他還用一顆真誠、負責與仔細的心面對每一位患者,親切如鄰家阿伯一般,多年來始終不變!

乳癌,是許多女性的夢魘,不過,若能找到值得信賴的醫師並接受其治療,不只讓病人對於抗癌更具信心,也因為配合醫囑,往往也發揮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繼續譜下生命的樂章!

只要打聽治療乳癌的好醫師,人稱「阿伯」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陳訓徹」總在推薦名單內,因其具備治療乳癌的豐富經驗與對病患無私的奉獻,即使他已從長庚醫院退休,但想讓陳訓徹醫師看診的人依舊為數眾多。


新創舉‧投入乳房外科治療

1970年以前,乳癌的發生率不高,且被認為是侷限於乳房的疾病,施行的手術方式單純,就是切除乳房,因此,當時選擇乳房外科的醫師不多;1970年之後,觀念有所改變,認為乳房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有部分患者更是來自基因變化,應採全身治療,不再只有局部手術一途,還有化學治療可運用。這番轉變讓原本以治療胃癌、肝癌為主的腫瘤外科,增加了乳癌的領域。

現在以乳房外科聞名的陳訓徹醫師,並非一開始就專注乳房外科,本來是腫瘤外科醫師的他,曾至美國、日本進修學習胃癌與肝癌等相關知識。但1990年返國後,接觸到乳房超音波,發現是進行乳癌篩檢、診斷的好工具,甚至是手術時的左右手,可定位及輔助乳房切片。

陳訓徹醫師說,「當時的篩檢仍以觸診為主,腫瘤夠大當然毫無疑問,但還是小腫瘤時,觸診根本無法摸到,就得仰賴超音波的協助」。於是他將超音波搬進診間,只要就診患者有乳癌的疑慮,立即以乳房超音波進行確診,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隨著當時乳癌的患者日益增多,做得愈多,愈感到興趣,最後,陳訓徹醫師轉而投身乳房外科領域,不只擅長乳房超音波儀器的操作,更是開刀的高手。

只是愈來愈多的病人前來求診,他無法一人既看診又檢查,「這樣做,大概只有第一個病患高興,其他人一定會等到抓狂」。後來,在院方的支持下,成立了「乳房篩檢診斷中心」,藉由預約檢查排程的方式,減少患者等待的時間,也讓陳訓徹醫師更能專注看診。


貢獻大‧乳超檢查遍及全台

陳訓徹醫師回憶,當時運用超音波檢查乳癌的案例有限,文章也不多,所以在推廣運用乳房超音波篩檢的觀念時,曾遭到不認同的「大老」在公開場合訕笑。不過,事實勝於雄辯,愈來愈多的臨床案例看到乳房超音波對診斷乳癌大有幫助,特別是判讀是否為侵襲性或原位癌更有效果,「若是原位癌,患者就不必接受化療」。

推動乳房超音波篩檢的初期,陳訓徹醫師先將長庚的四個院區進行整合,透過定期會議,大家討論制定出統一的檢查準則與治療指引,不因患者在不同院區或看不同醫師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進而影響了治療效果。他解釋,「有標準作業流程做為依據,不論誰執行超音波掃瞄,只要照著SOP做,就不必擔心可能的一時疏忽而影響了後續判讀結果」。

經過多年的運作,如今,乳房超音波的標準化作業已遍及全台,甚至成為臨床醫師診斷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得不佩服陳訓徹醫師的先知卓見與堅持,為乳房醫學帶來了非凡的貢獻,也讓自己贏得醫界的敬重。


說清楚‧避免感到莫名恐慌

根據日本的研究指出,無輻射疑慮且無痛感的乳房超音波偵測乳癌的準確率並不輸給乳房攝影,許多人對乳房攝影感到恐懼,因為擔心受檢時的疼痛感,若以無痛感的乳房超音波做為篩檢工具,應該更能提升篩檢的普及率。然而,對照國內目前乳癌篩檢的模式,是遵循西方國家的做法,以乳房攝影做為篩檢工具,若有疑似問題再進行乳房超音波,陳訓徹醫師表示,「政策這樣規定,當然就照規定來」。

但他補充,「台灣7成的女性乳房為乳腺緻密型,腫瘤易被乳腺遮蔽而忽略,只做乳房攝影無法全然找出病灶;反之,還容易看到許多小的良性瘤而造成過分治療」,在2006、2007年,台灣乳房醫學界展開「一年做乳房超音波,一年做乳房攝影」的模式進行研究篩檢乳癌的成效,可惜此研究以失敗告終。不過,幾乎在同時,日本卻成功發表主題相同的研究成果。

陳訓徹醫師認為,「重要的是,應事先讓人了解篩檢程序,做乳房攝影有可能被召回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的確,不少人以為被召回做乳超就是罹癌,在尚未得到確實答案前,不免終日為此感到莫名恐慌。他解釋,接受乳房攝影的人,約有千分之3至5的人確診為乳癌,換言之,1,000人中約有100人被召回,這100人中又有40個需要切片檢查,最後在這40人中真正確診為乳癌的僅約3〜5人。

關於乳癌篩檢,陳訓徹醫師建議,「女性應固定在一家醫院接受定期篩檢,利於將前後的篩檢結果做比較。有的患者雖有定期篩檢,仍在兩次篩檢期間自我檢查有異狀而確認罹癌,這是因為有些腫瘤長得快所致,例如三陰性乳癌。提醒女性一旦察覺乳房有異狀,請務必儘速就醫檢查」。


重溝通‧追求良好治療效果

乳癌雖然可怕,不過,隨著檢查儀器的進步,治療方式的多元化與個人化,讓很多病人有不錯的治療效果。病人很多的陳訓徹醫師觀察到,「不少乳癌病人來醫院時,已是第三期了,這些人多是30多歲的年輕女性,自主性高、獲得資訊方便,因為不想開刀,不想化療,更不想失去乳房,選擇相信另類治療,最後卻弄到乳房潰爛,才回到正規醫療體系中就醫」。

陳訓徹醫師表示,「乳癌病人不用再擔心乳房必須全切除而逃避就醫,現在約有60%?70%的病人採部分切除,而且多先進行化療再手術,讓腫瘤變小,切除範圍也隨之變小;或採雙標靶治療,有7成腫瘤會消,之後再搭配化療或放療,通常預後良好」。即使乳房全切除,也能保留乳頭再做乳房重建,而不致就此成為「少奶奶」。

說起患者要有好的治療效果,陳訓徹醫師強調,「醫病雙方互相了解與信任非常重要,因此,決定進行治療前,醫師必須提供詳盡的衛教,且讓病人有思考的時間和選擇權,所謂的選擇權,即病人可尋求第二意見的諮詢,確定後,安心接受正規治療,成效不錯,就是對醫師的最佳回饋」。


信賴感‧打造良好醫病關係

陳訓徹醫師的超音波技術、開刀功夫都不在話下,但會讓這麼多病人選擇「阿伯」的唯一理由,不得不說這位外表看來嚴肅的阿伯,就是有種令人放心、安心的魔力。面臨癌症威脅的病人選擇醫師,不只考量醫術,更需要考量醫師的諸多特質是否適合自己?畢竟這不僅是一條漫長的抗癌之路,更可能必須面臨生死交關啊!

曾經看到網友分享自己最後決定讓陳訓徹醫師治療的原因,因為聽完前兩位醫師對治療內容的解說,仍一頭霧水,不過,陳訓徹醫師的說明就讓她覺得很清楚,當下就決定由他治療。對此,陳訓徹醫師笑說,「聽過兩場,到第三場,就算不懂也懂了」,謙虛之情,溢於言表。

在治療乳癌的過程中,許多病友感受到陳訓徹醫師的熱情與關心,一路跟著他,因而建立的不只有醫病關係,還有著像老酒愈陳愈香的朋友關係,雙重關係所醞釀的信任感,自是牢固。有病友這麼說,「每當身體出狀況,我相信主任一定會盡心盡力想盡辦法,為我解決問題」,還有即使處於後期的病友說,「感受陳醫師並未放棄,還努力試其他的方法,就覺得自己還可再活100年」。


新目標‧將乳癌手術流程化

陳訓徹醫師以專業與個人魅力吸引患者前來求診,可是治療過程又不能只靠醫師獨挑大樑,他說,「病人需要團隊的共同照護,如:衛教師說明治療方式、個案管理師掌握治療品質、追蹤預後狀況,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對病人親切的他,對醫護團隊要求嚴格,為的就是能讓病人得到好品質的照護,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雖然陳訓徹醫師要求很嚴格,但團隊的離職率並不高,穩定的成員保持了團隊的照護水準,更讓這群病人的抗癌路走來順暢。

過去,不遺餘力推廣以乳房超音波做為乳癌檢查的工具;現在,陳訓徹醫師正在努力將乳癌手術流程化,「開刀的品質很難標準化,至少流程要統一,大家在相同思考的邏輯下,進行有規範的手術,如:部分切除時,怎麼切?切多少?如何切乾淨?」當醫界有共識,蒙受其利的就是病人,不論身在台灣何處,相同疾病得到的醫療處置沒有城鄉差距,病人就不必再陷入「3位醫師3種說法」的困惑中,不論由哪位醫師治療,最少都可達到最低標準,當然,醫師必會期許自己一定要做得比最低標準更好,好讓病人早日重返健康。雖然這條路可能並不好走,不過,有陳訓徹醫師的用心與堅持,相信很快就能開花結果!


專業中更見真誠之情

異象醫藥公關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靜蘭因工作關係,認識陳訓徹醫師至少10年以上,她記得,第一次與陳醫師合作,是為了拍攝衛教影片,她想先跟陳醫師Re稿(rehearsal,排練),但陳醫師說不用,「沒想到正式錄影時,這位看起來安靜的鄰家阿伯,面對鏡頭侃侃而談,一次OK,大概是平時經常對病友衛教所累積的深厚功力」。

李靜蘭說,陳醫師不會刻意與人閒話家常,卻又總能感受到他待人以誠的心,。曾經陪疑似乳癌的朋友去看診的她,觀察陳醫師從檢查報告中已快速掌握八九成狀況,所有的解釋讓人覺得很清楚,在短短時間內就能用完整的角度思考病人的需求,阿伯的功力果然名不虛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