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幼兒照護> 嬰兒照顧> 餵寶寶吃藥不卡關

餵寶寶吃藥不卡關

照顧生病的寶寶不是一件輕鬆的育兒工作,細心照料之餘,還需要對藥物有基本的認識,並了解正確保存與給藥方法,讓居家照護更安心踏實。

劑量減少不等於適合寶寶

孩子的體型就像成人的縮小版本,衣物或鞋子可以買小一點的尺寸,但兒童的藥物使用卻不能完全依體型比照劑量,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院區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龍表示,雖然有某些簡單的藥物是依照體重來換算劑量,(例如:普拿疼,用於40公斤的成人體重,對症劑量為1顆,20公斤的兒童,則可使用半顆),但並非適用所有藥物,實際上,幼兒(2歲以下)的器官還持續在發育中,代謝藥物的腎臟與肝臟功能還不夠成熟,因此,不但某些藥物無法直接以減少劑量的方式提供孩子,有些藥物更是禁止幼兒服用,例如:支氣管擴張劑、阿斯匹林或強力的鎮咳藥等。

張龍醫師指出,幼兒用藥常常必須特別留意的原因在於,許多藥物上市時,並未針對幼兒提出服用的實驗數據與副作用影響,因此,幼兒服用的安全性仍屬未知數,所以並不建議家長隨便將藥物提供幼兒服用,必須經由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箋才安全。

重視寶寶第一次用藥經驗

寶寶的第一次用藥經驗關係著之後餵藥的反抗程度,建議父母儘可能讓第一次服藥的孩子感覺輕鬆,使他對藥物沒有懼怕。為了提高寶寶的接受度,孩子的藥水多半具有明顯的甜味,但常常因為餵藥方式不正確(例如:強行灌食藥物),而使孩子對於吃藥有極大的抗拒,「再好吃的食物如果用強逼的方式要求吞食,成人也會感覺不舒服」。張龍醫師認為,餵寶寶吃藥可視情況使用滴管、藥杯或專用餵藥器,最不建議使用針筒強行餵食,因為以針筒強迫餵藥,不但有嗆到氣管的風險,還會埋下日後孩子對吃藥的抗拒,形成惡性循環,讓每次餵藥都成為家長的夢靨。 

如果孩子已經懂得抗拒,建議家長可以適時地與醫生提出討論,從可行的辦法中,提高孩子對藥物的接受度,例如:有效的範圍內減少藥物種類、以水劑為主、避開苦澀的藥粉,或是針對孩子可能會在餵藥時容易吐出藥物,來確認那些藥物一定須按劑量服用,不能馬虎。此外,張龍醫師也提供下列方式,幫助家長輕鬆完成餵藥任務:

  • 將藥粉混在布丁或果凍中,以掩蓋藥味。
  • 搭配糖水、養樂多或蜂蜜,但須注意1歲以下不適合食用蜂蜜。
  • 服藥後給予小點心或餅乾的獎賞。
  • 讓孩子參與攪拌藥粉、選擇服藥順序、找娃娃作陪或跟他玩乾(藥)杯遊戲。
  • 避免在孩子哭鬧時灌藥,以避免嗆傷。
  • 搭配果汁(葡萄柚汁除外),雖為下策,但比不服藥為佳。

溫開水是搭配西藥最好的服藥方式,但若遭遇餵藥困難,為提高孩子的接受度,適當的誘因能提高孩子的服藥比率,張龍醫師認為,某些果汁中含有鈣質,雖然可能稍微影響藥效,但為避免孩子完全拒絕服藥,一點點含量的果汁幫助孩子順利服藥是可以接受的,只是仍須避免搭配葡萄柚汁,因葡萄柚汁會抑制藥物代謝,使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增加,須謹慎避免;而如果孩子有用藥後又吐出藥物的情況,建議若時間在服藥30分鐘後發生,則無須再補服藥物,如果餵完卻立即嘔出,則可考慮再餵一次。

避免搭配母奶或配方奶

為了讓孩子順利吃下藥粉,有些家長會將藥粉溶入母乳或配方奶中,張龍醫師提醒,母奶或配方奶中因為含有鈣質與蛋白質,若與藥物作用,容易影響藥效,不建議搭配西藥服用,且若孩子察覺有異,可能之後連母奶或配方奶都會拒絕飲用,反而徒增爸媽困擾。建議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生活中時常透過繪本與身教,宣導乖乖吃藥的重要性,並約於孩子5~6歲後,從小藥丸開始,練習吞服藥物,否則當幼童體重達到20公斤時,藥水的服用量大幅增加,反而加重餵藥的困難度。

抗生素服用無疑慮

幼兒生病時,開立抗生素的用意在於消滅體內壞細菌,服用須遵循醫囑,按時服用完成藥物療程,然而,服用抗生素會將體內的好菌也一同消滅,家長不免擔心會不會有損幼兒的抵抗力,張龍醫師表示,部分好菌雖然暫時會隨壞菌一起被消滅,但只要持續均衡的飲食、吃營養的食物,幼兒很快就能恢復健康與重建益菌叢,家長無須過於擔憂。此外,有些幼兒若腸胃功能較弱,服用抗生素後有腹瀉狀況,也建議可以適時補充益生菌。

把握藥物服用期限

藥物一旦與空氣接觸,就容易有潮解或變質影響藥效的風險,要確保藥物的效用,除了建議開封後將其冷藏於冰箱(未開封就保存於陰涼的室溫下),口服藥與外用藥保存期限多為3~6個月;藥水或口服液則為1個月內。寶寶當次看診所領的藥品,儘量只供當次病情服用,避免保存於下次,一方面避免有超過保存期限影響藥效之疑慮,另一方面則建議為避免誤判病情,無論症狀是否與上次雷同,都應先經醫師確診後開立藥方,再自行進行居家照護。

 

核對藥單.確定服用方法

無論是使用滴管、餵藥器或小藥杯,藥物劑量的衡量要精準,以水平目測的方式對準容器刻度,如果是月齡尚小的寶寶,給藥時,可將他抱於膝上、支撐頭部,並將藥物少量滴於口腔後方或邊緣,以避免嗆到,若寶寶哭鬧時,須暫時停止給藥。同時,也提醒爸媽,每次看診結束後,領藥時,要核對藥單,確定服用時間與方法,若有不清楚的地方須當面請教藥師,例如:所謂空腹時服用,指的是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晚上服藥可能是飯後或睡前等。

中西藥服用.間隔2小時

無論是把握發育黃金期或調養體質,國人習慣以中醫藥膳為孩子補身,但因為中藥也是藥物,如果孩子因病情需要須同時服用西藥,建議將服用中藥與西藥的時間間隔2小時以上,或是在服用西藥期間,將中藥調養藥方先暫停,否則若中西藥間的效用有所牴觸或擴大,對病情的發展不一定有益處,家長須謹慎為之。

2歲以下避免服用成藥

想讓感冒痊癒,必須憑藉身體的免疫能力,此時藥物的輔助著重於讓症狀減輕、讓患者感覺較為舒服,因此,為求方便,成藥的購買有其便利性,許多人應付感冒便常以成藥取代就醫。以一般熟悉的綜合感冒藥來說,其藥效包含各種可能的感冒症狀,成人服用後,症狀會有相當程度的減輕效用,但張龍醫師提醒,2歲以下幼兒須避免使用成藥,除了考量幼兒尚在發育的器官功能,成藥的藥劑量可能不適合幼童,且無法對症下藥,例如:有些孩子只是單純的咳嗽與流鼻水,但綜合感冒藥卻包含了緩解鼻塞、發燒、頭痛等藥物劑量,對孩子的身體來說,可能多餘而不必要,建議若孩子感冒,還是必須尋求兒科醫師的診治,以開立專門治療幼兒單一症狀的藥劑。

服藥後細心觀察

寶寶因為表達能力有限,若生病須特別仰賴父母親的照顧,尤其在孩子服用藥物後,更須謹慎觀察服藥後的生理狀況,如果發現幼童服藥後出現疹子、神智異常(情緒過於興奮)、昏睡、抽慉、持續嘔吐、嚴重腹瀉、腹痛,或私自服用成藥後不見好轉等情況,須立即送醫確認,以避免孩子可能因藥物過敏、劑量不恰當或特殊的藥物副作用對身體造成傷害;且若發現孩子對某些藥物有過敏的現象,建議家長要將藥名詳加記錄,以利日後帶孩子就醫時避開該藥物。

繼續閱讀